為幫助學生們更好地識別,理解和管理情緒,2024年11月12日下午,在教育園校區報告廳開展了題目為《情緒實驗課:探索情緒的奇妙反應》心理健康講座,駐校社工余群主講,環境藝術學院2023級全體學生參與,學生工作處鄒文華主持。此次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情緒的基礎知識,提升情緒識別與調節能力,增強健康的情緒表達與溝通技巧。
余老師首先帶領同學們一起做了一個簡單的拍手游戲,讓大家體會到情緒和事件以及身體變化之間的聯系。接著講到情緒是個體對外部事物的態度體驗與行為反應的綜合體現,包含生理喚醒、認知評價、主觀感受及行為反應四個部分。情緒可分為基本情緒(如快樂、悲傷等)和復雜情緒(如羞愧、嫉妒等),探討這些情緒對個體心理與身體的影響。積極的情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,而消極情緒則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。
青春期是情緒波動最為頻繁的階段,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中逐漸形成自我認同。課程中強調了情緒波動與自我意識增強的關系,并探討了社交環境和生理變化對青少年情緒的影響。
余老師教授同學們通過情緒日記、身體感覺、覺察和反思情緒觸發事件等方法,識別和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緒。課程提供了多種技巧,幫助青少年在社交互動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。健康的情緒表達對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。通過傾聽、非言語溝通和反饋確認等溝通技巧的學習,青少年能夠有效表達情感,避免誤解和沖突。
余老師介紹了情緒調節的基本原則,如認識并接受情緒、合理表達情緒、積極尋求支持等,并帶領學生學習多種情緒調節方法,如正念冥想、體育運動、親近自然等,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負面情緒。余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練習了“盒式呼吸法”,當面臨負面情緒時可以通過此方法安撫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恢復更好的狀態。
經過本次講座,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識別和理解情緒,也增強了情緒管理的能力。(圖/鄒文華 文/余群)